基金年报一出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景顺长城基金最近成了焦点:近三年,基民们亏损超400亿元,公司却稳稳收取90亿管理费。这种“旱涝保收”的模式,让无数投资者心塞。基金公司盆满钵满,而普通基民的血汗钱却在无声蒸发。这背后,是基金行业的制度漏洞,还是基金经理的“豪赌”?今天,我们就来扒一扒景顺长城基金的真相,揭露那些被忽略的财经暗角。
一、亏损400亿 vs 管理费90亿:基民的辛酸与基金公司的狂欢
景顺长城基金的2024年财报显示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.7亿元,净利润9.5亿元。拉长到近三年,公司净利润合计超30亿元,听起来风光无限。但揭开这层华丽面纱,基民们却在流血:剔除货币基金的影响,2022年至2024年,景顺长城旗下非货币基金合计亏损超400亿元。更讽刺的是,尽管带来如此巨亏,公司近三年管理费收入依然高达90亿元。
这种反差,让人不禁质疑:基金公司是否只顾收费,不顾基民死活?面包财经的梳理数据直击痛点——亏损400亿与管理费90亿的对比,暴露了行业“旱涝保收”的潜规则。难怪网友嘲讽:“还是做基金好,管他基民亏不亏,反正自己不亏!”
核心问题出在明星产品上。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和景顺长城鼎益两大基金,是亏损的主力军。数据显示,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近三年亏损32.82%,成立以来C类份额亏损25.50%。同样,景顺长城鼎益混合(LOF)A近三年亏损32.91%,C类份额成立以来亏损23.52%。
这些基金的同类排名惨不忍睹,比如景顺长城鼎益混合(LOF)A,近三年排名2655/3024,几乎垫底。基民在基金吧的怨气早已溢出屏幕:“血本无归,管理费一分不少!”景顺长城基金如何平息这股怒火?答案似乎遥不可及。
二、刘彦春的陨落:从千亿顶流到日亏4000万的“裸泳者”
景顺长城的亏损风暴,离不开一个人——刘彦春。这位曾被誉为“千亿顶流”的基金经理,如今光环尽失。2017年,他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规模不足20亿元,但到2021年飙升到517亿元,5年增长24倍,助力他跻身行业金字塔尖。2019-2020年,他的基金回报超200%,基民热捧:“全世界最好的春春,是刘彦春!”
但好运戛然而止。2021年,刘彦春管理的基金亏152亿元;2022年再亏140亿元;两年合计292亿元,相当于每天亏4000万。至今,他仍未走出泥潭,资产管理规模从高点腰斩至410亿元。
巨亏根源在于他的投资风格:重仓消费、高度集中、长期持有、从不择时。刘彦春的重仓股集中在贵州茅台、五粮液、泸州老窖等白酒龙头,以及药明康德、中国中免等消费医药股,外界戏称“喝酒吃药”。然而,2021年以来,这些股票集体回调,部分跌去70%。更讽刺的是,哪怕基金亏得惨不忍睹,刘彦春依然赚得盆满钵满——仅2022年,他管理的六只基金就为景顺长城贡献约12亿元管理费。
基民们质疑:拿着投资者的钱“豪赌”,自己却旱涝保收,这公平吗?刘彦春的经历,印证了巴菲特的警句:“当潮水退去,你才知道谁在裸泳。”景顺长城的光环,正在这位昔日明星的陨落中褪色。
三、人才流失与高管变动:景顺长城的未来迷雾重重
亏损阴影下,景顺长城还面临人才危机。另一个关键人物鲍无可,曾是业内少有的“双十”基金经理(从业超10年,年化收益率超10%),管理的基金近三年业绩排名前十。但这位宝藏经理却在今年5月突然离职,卸任旗下162亿元规模的所有产品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机构投资者已提前撤离:2024年中报机构持有份额超51亿,年报期锐减至27亿,缩水近半。接任者邹立虎等人能否扛起大旗?基民们是否会因鲍无可离职而赎回?这一切都是未知数。
高管层也动荡不安。5月底,董事长李进因任期届满离任,职务暂由总经理康乐代理。李进任期内,景顺长城规模从3330亿增长到6000多亿,但投资者回报惨淡:2021-2024年,公司收管理费149.46亿元,却带来374.44亿元亏损。
景顺长城成立于2003年,作为国内首家中美合资基金公司,曾风光无限——2018至2021年,规模从717亿猛增至5454亿。但如今增速放缓,业绩滑坡,暴露了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风险。潮水退去,裸泳者现形,基民们需要的不只是道歉,而是制度变革:基金费率和业绩挂钩,让管理费与基民盈亏绑定。否则,景顺长城的教训,只会成为行业轮回的缩影。
景顺长城基金的案例,撕开了基金行业的遮羞布:亏损归基民,收益归公司。这种模式不改变,普通投资者的信任将彻底崩塌。
你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,关注@华叔大视界,获取更多犀利财经深度解析,一起守护钱包!
#热点观察家#
公牛配资-股市加杠杆-好的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