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劳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,无论是课本上,还是电视上,还是生活中,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努力工作的典型。
尤其是活跃在荧幕上的媒体人、演员明星,不少就成了“代言人”。赵赫就是其中一位。他在央视工作几十年,是出了名的努力认真,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。
从单位退休后,原本应该享受生活的年纪,他却身患癌症,不到半年就去世了。有人说,他的经历给内娱敲了警钟,不要到最后才后悔。
而这话也让无数人深思,努力工作与享受生活究竟该如何兼顾?
从军营到电视台
身为60后的赵赫,从小就有一个“话筒梦”,不过在进入电视台之前,他走了一段“弯路”。
他中学毕业的时候,改革春风吹遍全国,不少人心思活泛起来,不是下海就是出国,都想着趁着时代谱写自己的“奋斗之歌”,而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是拿起话筒做传播。
当时听说南方某军区招播音员,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身体素质好,加上有不错的嗓音条件,他顺利进入军营,成为一名播音员。
一年后,由于家庭变故,他转业回家。回到老家后,他在铁道部做文职工作,一边工作,一边寻找再次拿起话筒的机会。
幸运的是,没多久机会就来了。当时北京广院招生,他立即报了名。
由于先天条件好加有播音主持的工作经历,他在考试中脱颖而出,顺利上了大学。虽然早年做过播音,但总体来说属于实操有余、理论不足,这个短板在大学期间得以弥补。
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,他成了真正的行家。大学毕业时,他已经是有理论修养,有实践经验的全面人才,进入地方电视台一点悬念没有。
如果说有悬念,那就是在地方电视台工作一年后,他被央视“挖走了”。调入新东家,他被分到经济部,负责做经济节目。
当时这个节目是不受观众待见的“冷门”,从“经济信息”这个名字就能看出“遭嫌弃”的原因,专业性太强,观众听得云里雾里的,也不知道跟自己生活有什么关系,收视率那叫一个惨淡。
当时谁也猜不到,整个节目的命运会因为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的到来而彻底改变。
他把经济节目做“活”了
进组后,他就跟同事策划让节目“改头换面”,还特别把名字改为《经济半小时》,主打“亲民”路线。
首先是在内容取材上极具烟火气息,精选老百姓关注的经济生活片段,比如脱贫攻坚、白菜供应、外汇黑市、假冒伪劣产品等。这些题材本身就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
另外,主持风格也进行大尺度改变。从前那种一板一眼、一本正经说新闻,变成了平易近人、有交流、有温度的双向互动。观众有了参与感,兴趣也就随之增加。
此外,他个人大方稳重的台风,具有亲和力的表达,更是锦上添花,让节目从不愿多看一眼的“牛夫人”,变成了深受喜爱的“小甜甜”,还捧出了敬一丹、王小丫等明星主持。
那些年,无论是广场下棋的大爷,还是超市组团抢打折菜的大妈,都是央视经济频道的忠实观众。
这个节目也因为接地气、内容做的扎实获得了多个新闻奖项。
亲自操刀让节目大火的同时,他还有了一个意外收获,就是对打假的持续关注。基于这个思路,他与同事又创办了一个专门的打假平台,就是如今家喻户晓、人人点赞的3·15。
这个平台建起来之后,他就像“带孩子”一样悉心照顾,连续主持了10届晚会,直到平台有了人气,成了央视的一个“金字招牌”。
如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这个平台一直是高流量、高口碑的良心之作。不过,这么努力的赵赫,在外人看来终究是有遗憾的。
退休半年就去世了
除了做固定节目,他还负责大型经济专题以及重要晚会的主持工作。多年下来,观众们已经习惯了有他的经济频道,有他主持的晚会。
在台前做主持,他拿过行内最高奖项和荣誉,后来转做幕后他也没有完全放弃主持,他始终没忘自己当初的梦想。
对后辈晚生来说,他是为人随和、备受敬重的老领导,用兢兢业业书写“大写的电视人”。
2021年6月,这位德高望重的电视人光荣退休。同事们为他送行,却不想对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说,那一次道别就成了永别。
6个月后,他因病去世。不少同行在他去世后才知道,其实在退休前他就查出患癌。
他离世后,同行发问悼念,不少观众缅怀之余也感慨,他才60出头,退休之后正是享受的时候,这也没休息几天!
也有人走的更远,认为他给内娱敲了警钟:努力拼事业固然应该,但也要注意保养身体,别等到身体坏了才后悔!
其实何止内娱,所有职场人士都在努力做一件事:平衡工作与生活。有人总结得简单直接,这人有命赚钱也得有命花钱!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重视。
结语
如果把视角放大就会发现,这样的反思在快节奏的时代非常有必要。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很“卷”,都奔着在“三高”上更胜一筹:高产出、高质量、高效率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职场人承受的压力大,焦虑、抑郁等各种“职业病”病例屡见不鲜。
现代人经常讲“人的发展”,这其中既包括更好的工作,也包括更好的生活。很多时候,两者是相辅相成的,但在现实层面要实现两者平衡又很难。
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体,但这就是人生!
编辑:李慧
一审:李慧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王超
公牛配资-股市加杠杆-好的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