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0年,台湾某个安静的小镇迎来了一位新居民,一个可爱的女婴诞生了,她就是荣怡平。
荣怡平从小到大,父亲的存在就像天边的云彩,看得见却摸不着,始终没有走进他的生活。
每次学校搞家长孩子一起玩的活动,她总是一个人缩在边上,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父女其乐融融的样子,心里酸溜溜的,特别不是滋味。
家长会上,其他小朋友都是爸妈一起到场,可她却只看到妈妈一个人站在那里。“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,我却没有?”这个疑问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,总在她心里打转,让她既迷茫又伤心。
荣怡平小时候常问妈妈:“爸爸去哪了?”每当这时,曹效灵妈妈总是避开目光,眼泪无声地流下,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家里找不出一张爸爸的照片,也没有他留下的任何东西,就像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。时间久了,荣怡平不再提起这件事,可心里对爸爸的思念和想了解他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。
进入学校后,荣怡平因为缺少父亲的陪伴,经常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。
"你没有爸爸!""你爸爸是不是抛弃你了?"这些伤人的话,就像一根根锋利的针,深深扎进了她稚嫩的心。
展开剩余93%每当这种时候,荣怡平总是咬紧牙关,强忍着泪水不让它流下。回到家中,她也从不把这些心事告诉妈妈,只是夜深人静时,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。
荣怡平在孤单的日子里,渐渐养成了细腻的心思和坚韧的性格。
她拼命学习,成绩总是拔尖,想用优秀的表现来弥补没有父爱的遗憾。可是,不管她多努力,心里那份对父亲的渴望,怎么也得不到满足。
某天,荣怡平在姨姥姥家玩的时候,无意间翻到了一本老相册。
翻开旧相册,一张褪色的老照片吸引了她的目光。
照片里,母亲年轻漂亮,笑得特别开心,旁边站着个陌生男士,高大帅气。荣怡平心里猛地一紧,有种强烈的感觉涌上心头:这人肯定是我爸。
她握着照片,手有些发抖,急忙找到姨姥姥问道:“照片上的人是谁?” 姨姥姥轻轻叹了口气,慢慢解释道:“这是你爸爸,荣郅隆。”
就在那一瞬间,荣怡平感觉眼前豁然开朗,却又像掉进了更深的迷雾里。
她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名字,但心里却冒出了更多疑问:父亲为何要走?如今他在何方?这些疑惑像潮水般涌来,压得她喘不过气。
荣怡平听完姨姥姥的话,仿佛被触动了心底某个久未开启的角落。
她总算弄清楚了,父亲叫荣郅隆,老家在江苏无锡,以前当过兵,之后去了台湾,改行做了大夫。
荣怡平的记忆里,父亲的照片一遍遍在眼前闪过。他身材笔直,面容帅气,目光里既有慈爱,又带着坚定的力量。
她心里有很多关于爸爸的疑问:他为什么要走?在大陆的日子过得好吗?他还记得在台湾的老婆和孩子吗?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头,让她忍不住想要探寻真相。
荣怡平死死攥着那张照片,好像抓住这根线,就能和父亲重新连上。
她回到家里,悄悄地把照片塞到枕头下面。每天晚上躺下之前,她都会偷偷拿出来瞧一眼,仿佛这样就能感觉到爸爸就在身旁陪着自己。
自那天之后,荣怡平就下定决心,无论如何都要找到父亲,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,再也无法动摇。
她到处寻找父亲的线索,问遍了母亲、姨奶奶、外婆,还有家里所有能问的亲戚。
可除了那张老照片和姨姥姥的几句话外,她再也没能打听到其他有价值的线索了。
荣怡平一提到父亲,母亲就闭口不谈,只是默默地掉眼泪,接着转身走开,不愿多说一句。
荣怡平清楚,妈妈心里的伤口一直没好。
这些年,妈妈一个人把她拉扯大,吃了多少苦,受了多少气,只有妈妈心里最清楚。
她不再强求母亲,选择独自踏上寻父之路。
荣怡平开始翻阅大量文献,试图找到有关荣郅隆的信息。
她放学后常常待在图书馆,翻看各种历史资料和旧报刊,试图发现父亲的线索。可是,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宽阔的海峡,那时候消息传递很不方便,荣怡平的寻亲之旅困难重重,前途未卜。
即便前路荆棘遍布,荣怡平也始终没有动摇过信念。
她始终相信,只要自己一直不放弃,就肯定能找到爸爸。
随着岁月流逝,荣怡平对爸爸的想念越来越深,这份思念就像一把火,在她心里越烧越旺。她特别想见到爸爸,听他亲口说说当年为什么要离开,更希望能得到爸爸的拥抱和疼爱。
就在荣怡平二十五岁的时候,她碰到了一个能彻底改变人生的机遇。
有朋友对她说,现在内地政策开放了,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多,说不定她可以去内地打听一下父亲的下落。
得知这一消息,荣怡平内心顿时充满了期待,她立刻下定决心,要动身去大陆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。
1995年,25岁的荣怡平带着紧张和希望,首次来到了中国大陆。
荣怡平了解到她父亲的老家在江苏无锡,因此,她第一站就选择了无锡。
在无锡,她到处寻找荣郅隆的线索,向每一个可能知道的人打听。她走过老旧的巷子,看着那些和台湾完全不同的房子,心里对荣郅隆的想念越来越深。
可惜事与愿违,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。荣怡平跑遍了无锡的大街小巷,见了人就打听,可谁都没听说过荣郅隆这个人。每次满怀希望地问完,换来的都是对方的摇头和一句"不认识"。这些冷冰冰的回答像一块块石头,压得她心里越来越难受。
在无锡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,荣怡平接着去了上海。
作为中国的金融枢纽,上海成了她寻找亲人的最后一线生机。
她暂居在一家小旅馆,每天天不亮就出门,走街串巷打听父亲的消息。她跑遍了父亲可能待过的医院,向那里的老职工打听情况,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。
荣怡平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,心里空落落的,孤单和无助感从未如此强烈。她寻找亲人的旅程,就像在漆黑的夜里摸索前行,眼前一片迷茫,找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。
荣怡平快要绝望时,一次意外的发现让她了解到上海图书馆或许保存着荣氏家族的族谱。这个信息仿佛黑夜中的一盏明灯,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。
她一到上海图书馆就急不可耐地寻找荣氏家族的家谱。在馆员的协助下,她迅速投入了查阅工作。图书馆内充斥着古旧书籍的味道,荣怡平安静地坐在书桌前,轻手轻脚地翻看着每一本家族记录。
她逐页翻看,目光牢牢锁定在那些姓名上,生怕漏掉任何一条有用信息。
随着时钟滴答作响,荣怡平的心跳逐渐加速。突然,她在一本家谱中发现了"荣郅隆"这个名字。看到这三个字的瞬间,她的双手开始发抖,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。
经过一番努力,她总算在族谱上发现了父亲的名字,确认了父亲的身份。可是,除了这个简单的名字,族谱上再没有其他记录,荣怡平刚升起的一丝希望又瞬间破灭了。
她不清楚父亲的具体下落,也不确定接下来该怎么找。可内心的决心反而更加强烈了,她不断提醒自己,无论如何都要把父亲找到。
岁月如梭,二十年光阴悄然流逝,荣怡平已从当初懵懂的女孩,成长为一位稳重慈爱的母亲。
这些年,她有了自己的小家庭,结婚、生孩子,日子过得挺滋润。可不管生活多好,她心里总惦记着父亲。那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,她一直小心翼翼地收着,时不时就拿出来瞧瞧。
这些年来,曹效灵始终一个人过日子,她是荣怡平的母亲。
她心里,既恨丈夫,又忍不住想他。
这些年,她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重担,默默忍受着种种艰辛。每当夜晚降临,四周变得安静,她总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和丈夫共度的那些甜蜜日子。
每当想起丈夫悄无声息地离开,她心里就满是愤怒和不解。她始终想不通,丈夫为何要丢下她和女儿,这么多年连一点消息都没有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曹效灵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。她心里对丈夫的怨气慢慢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牵挂之情。
她心里渐渐感到懊悔,当初为何那么固执,死活不愿向女儿透露她父亲的情况。
她明白,女儿多年来始终在打听父亲的下落,她不愿再让女儿空等一场。于是,在荣怡平四十五岁的时候,曹效灵主动提议,决定陪女儿一同前往大陆,寻找失散已久的丈夫。
得知妈妈的想法,荣怡平心里又惊又暖。她明白,妈妈这是放下了过去的怨气,想要好好补偿这些年对她的忽视。
2015年,荣怡平又一次带着母亲踏上了寻找亲人的旅程。
飞机上,荣怡平牢牢抓住妈妈的手,好像这样就能给妈妈加油打气。她望着妈妈布满皱纹的脸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
多年来,妈妈独自扛下了无数艰辛,她期盼着这次寻找亲人的旅程,能给妈妈带来些许安慰。
曹效灵体会到了女儿带来的温情和支持,她明白,不论事情怎样发展,女儿都会始终守在她身旁。
荣怡平和母亲乘机抵达上海后,第一站便直奔上海图书馆,在那里她们又一次翻看了荣家的家谱。
这次姐妹俩想多了解些爸爸的事,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,她们发现了一本记录更全的家谱。
可是,尽管知道了父亲的名字和简单情况,她们还是没能发现其他有价值的消息。
身处这座陌生的都市,荣怡平心里空落落的,完全不知道该往哪儿走。
就在这当口,她得知央视有个叫《等着我》的节目,专门帮人找亲人。她想着不妨试试看,就报了名,盼着通过电视平台,能让更多人帮忙找她爸。
荣怡平的经历让节目组深受触动,他们调动了遍布全国的志愿者资源,展开了全面的搜寻工作。经过几个月的持续追踪,最终在江苏无锡发现了重要的信息。
荣怡平得知这个消息后,心里既兴奋又忐忑。她不确定这次能不能见到父亲,也不清楚如果真的见到了,自己该和他说些什么。
曹效灵心里七上八下,满是担忧。她琢磨着,时间过去这么久了,丈夫会不会已经把她忘了,还愿不愿意认她和女儿。
可这对母女盼来盼去,等到的不是她们日思夜想的那个人,而是一个晴天霹雳——荣郅隆早在 1979 年就已经离世了。
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像晴天霹雳,把荣怡平和母亲彻底打懵了。她们怎么也没料到,苦苦追寻了这么多年,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答案。母女俩只觉得心里堵得慌,既难过又无奈,一时间难以平复内心的伤痛。
为了揭开当年的谜团,节目组特意邀请了荣郅隆大哥的女儿,也就是荣怡平的堂姐来讲述。
荣郅隆当年之所以返回大陆,是因为他母亲病情危急,他急着赶回去见母亲临终前的一面。
可是,等他重返故土时,母亲已经不在了。荣郅隆心如刀绞,整日沉浸在悔恨和悲伤里。他渴望回到台湾,与妻子女儿团聚,但那时两岸局势紧张,加上其他一些因素,他的心愿一直没能实现。
他多次试图找到曹效灵和女儿,但始终没能如愿。在寂寞和牵挂中,荣郅隆的健康每况愈下。1979 年,他怀着对妻女的深深思念,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。
荣怡平听着堂姐的诉说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。她这才知道,爸爸不是不要她们娘俩,他心里也有说不出的苦衷和难处。
她回忆起童年时对父亲的怨气,现在只剩下深深的自责。母亲曹效灵也忍不住落泪,曾经对丈夫的不满早已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怀念和惋惜。“要是我们能早点找到他就好了。”曹效灵低声喃,话语中满是悲伤。
荣怡平和母亲曹效灵在荣郅隆的墓前停留了很长时间。她们放上鲜花,向父亲诉说这些年的想念和关心。尽管荣郅隆已经不在了,荣怡平却感到自己和父亲的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。
这一瞬间,她仿佛回到了心灵的港湾,寻回了久违的温暖与归属感。
上完坟后,荣怡平和妈妈回到了爸爸的老家,跟堂姐一起坐在屋里,聊起了爸爸生前的各种往事。
堂姐翻出了爸爸留下的几件旧东西:一本纸页发黄的日记,一支用得磨损的钢笔,还有一张荣家所有人的老照片。
荣怡平轻轻捧起这些旧物,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在大陆生活的场景,内心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。
聊天时,荣怡平得知,荣家在中国大陆根基深厚,过去做出了不少了不起的大事。
荣氏家族的起源,要从清朝快结束那会儿说起。
在动荡的岁月里,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靠着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敢闯敢拼的精神,从零开始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。他们先后开设了多家工厂,经营范围涵盖面粉加工、纺织制造、机械生产等多个领域。
这家公司在推动中国本土工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同时也让荣氏家族跻身于当时国内最有钱的家族行列。
荣氏兄弟在面粉界大有作为,他们一手打造了茂新和福新两家面粉厂。这两家厂子生产的面粉品质过硬,在全国各地都卖得特别火。
荣氏面粉厂最辉煌的时候,全国每三袋面粉中就有一袋是他们生产的,因此得了个响亮的名号——“面粉大王”。
在纺织行业,荣氏兄弟创立了申新纱厂,并取得了显著成就。这家工厂的棉纱产量曾一度达到全国私营企业总产量的20%,荣氏兄弟因此被誉为"棉纱界的巨头"。
荣氏家族不仅在商界取得了显著成就,同时也热心投身于各类社会慈善活动。
他们拿出钱来建学校,修桥铺路,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条件和交通状况,为地方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当国家陷入危机之际,荣氏家族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,全力支持抗日斗争,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荣郅隆是荣氏家族的一份子,虽然他在家族生意上的表现不如荣宗敬和荣德生那么突出,但他在自己的行业里也为家族赢得了不少光彩。
他年轻时参军,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赋,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医。1949年,他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,在一家医院做外科医生,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许多病人,给无数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。
荣家的祖辈规矩和风俗,代代相传,深深感染着家族成员。这些家族往事,让荣怡平对自己的出身有了更深的体会和骄傲。她打算今后多回内地走走,熟悉家族过往,延续家族的文化血脉。
荣怡平和堂姐商量好,以后要经常来内地见面,好好弥补这些年来缺失的亲情。虽然父亲已经去世了,但她在内地找到了自己的家族根源,认了一大帮有血缘关系的亲戚。这份亲情,不管隔着多宽的海峡,不管过了多少年,都会一直传下去,不会断。
荣怡平回到台湾后,日子又变得像往常一样安稳。
她心里感到一股暖流和动力,时常跟堂姐通电话,聊聊日常琐事。她还会把在大陆的见闻讲给丈夫和孩子,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族背景。
荣怡平心里明白,尽管父亲已经离世,但父女之间那份深厚的骨肉之情,始终会留在她的心中。
她踏上找亲人的路,虽然没能如愿以偿,却意外得到了亲人间的温暖和家族认同感。她坚信,天上的父亲看到这一切,一定会为她感到高兴和安心。
发布于:江西省公牛配资-股市加杠杆-好的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